• 【書名】「南進」の系譜
  • 【年代】1975
  • 【作者】矢野暢
  • 【出版】中央公論社[中公新書]

2011.06.28

本書主要討論,在日本「南進」此一辭彙,如何由早期明治、大正時代,與「南洋」各地間「無告之民」等的「南方関与」,及平和的「南進論」,發展到後來成為「國策」與帝國侵略,並在戰後主要由外交由大企業主導的發展。

本書除了前言及後記外,主要分為六章。而這六章,又主要可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的前兩章,主要講述明治、大正時代,「南方関与」的開始,與「南進論」論述的發展。第一章,講述早期「無告之民」,及被稱為「からゆきさん」或「娘子軍」的娼婦們,移居並在南洋地區生活。第二章,則討論「南進論」論述,明治時代的各種論述,建立出「南洋」這塊知識上的區域,亦在國策及民眾間略有影響。但基本上,明治時期的「南進論」,仍具民間的、平和的羅曼蒂克論調。大正年間,則更為務實,一為日本與西洋帝國主義競爭之鑰,或為日本海外進出的必然出口。

第二部份的三、四章,則回到在南洋,日本人的生活樣態。第三章討論經濟發展,從早期依賴「娘子軍」而出現的小行商到商業資本的定著,接著如馬尼拉麻、橡膠園等的投資,產業資本也接著進入。第四章則敘述,待在南洋的各類日本人生活,基本上仍維持著日本性質的生活。但亦需注意,區分為長期居住的「下町族」,與兩三年來去的「ぐだん族」,並以前者為主要群體。

第三部份,則討論戰爭期及戰後的發展。第五章,進入昭和時代,南進論轉變成如「大東亞共榮圈」的虛妄辭彙。作者強調,在此一時代,過去的「南進論」作為象徵被誤用,許多歷史知識亦被扭曲,日本與南洋關係被放大,甚至出現了許多,被稱為「南方屋」的假知識份子,大談南洋南進。而到第六章,戰後的發展,以賠償為始,冷戰及南北問題為軸,日本又迅速地與「東南亞」,進立密不可分關係。但作者仍為,這不僅與過去斷裂,且進出多為兩三年來去的外交與大企業人士,實與過去大為不同。

綜合六章內容,作者在前言及後記,都對當時日本的「東南亞」論述或現狀,提出批評。首先,作者不喜歡「東南亞」這個用法,一來這是戰前跟盟軍借來的字彙,並成為戰後日本使用的詞;另一方面,相較於「南洋」這個在本書討論中,充滿歷史互動與知識論述的詞彙,「東南亞」就顯得僅是冰冷的政經區域詞彙。而他也區分出「南進」與「南方関与」這樣的詞彙,後者是日本自然地與南洋間的關係其總體,而前者是此作為國策後,往不理想的方向發展後,才稱為「南進」。

作者也批判性地,對日本關於「東南亞」的現狀,提出看法。他認為日本的東南亞進出,基本上仍是不了解,並將當地視為無「理」存在的蠻荒之地。抱此前提,因此即使日本人人的確注意到此地,但確都抱著隨便的心態,並認為能自由地生活於這裡,因而發生很多不適應的現象。也因此,他批評樂天派的「南進論」者,認為可以透過南方調查、文化工作、拓殖能力等,來解決此一問題,但他認為這些技術問題,並無法解決深層的問題。最後,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這百年來的日本的「南方関与」,終究不過空話一場。

由於對於此一議題,真的是非常陌生,讀此書時,處處皆新鮮,尤其是作者閱讀的這些大量史料文獻,並能夠批判性的閱讀,實甚為佩服。作者在論述上,也運用條列、分類對比的技巧,讓讀者在閱讀時,容易抓到要點,算是在寫作上有下工夫。

比較疑惑的是,「南洋」或「南進」,它的功能和時代意義,作者雖多作介紹,但詳細的範圍,其實閱讀下來仍不甚明瞭。作者為京都大學法學政治訓練出身,專攻於「東南亞區域」的研究,因此書中所指,仍多以此為中心。然而「南洋」在當時,常不只指今日的「東南亞」,還包括今日大洋洲,甚至及至澳洲等諸地。究竟「南洋」或「南進」所指,是否有其具體的範圍變化,或只是個相對北進,還是日本之南的區域,作者在此並沒有清楚交待。這也關係到戰後的發展,「南洋」作為一個大範圍整體,已經無法處理日本與這些不同地區間的關係,雖然「東南亞」這個脟彙是個與過去知識、歷史上的斷裂,但是否更能說明今日的現象?

另外兩個小想法,是從台灣的位置看出去的。一是關於「台灣」,書中幾處,略有提及其在「南進」中的位置,如台灣銀行、台灣總督府對於南方產業的支持,後期南進政策的一個中心等。但究竟,當時「作為日本人的台灣人」,是否亦有其「南方関与」樣貌,則不得而知。

而另一點則是,台灣戰後的東南亞研究,有關於「華僑」的研究趨勢。相對此書,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對於日本人在「東南亞」的現身,亦是興趣十足。本書雖悲觀的認為,戰後多為外交與大企業的互動,但不曉得這是否為1970代作者的觀察。當代的跨國觀光,甚或日本「沈没」族的出現都呈現了日本於東南亞的不同樣貌。換言之,或許在日本戰後,也有許多非研究不得而知的「無告之民」,需進一步了解。


[回首頁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