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30
相較於《星期日的約會》,描述德國威瑪共和時代中產階級,柏林人的休閒生活。
這兩部片,則呈現左翼色彩的關懷,以工人階級為其描寫對象。
《柏林工人日記》是部較小的短片,
而《世界屬於誰》則據說是1933納粹掌權之前,唯一具共產主義色彩的德國影片。
(下涉劇情,不喜勿看)
《柏林工人日記》原片名即為「時代問題:工人如何居處?」
透過短片,指在紀錄工人居於地下潮濕陰暗地,疾病、生活、繳不出房租等問題。
《世界屬於誰?》則是延續前面,先從工人階級於都市生活問題出發,
因為失業、繳不出房租,而被迫搬到一處叫Khule Wampe的地方生活的故事。
但接著的劇情一直不斷地跳躍,並在高唱著向前走的工人運動中,走進黑暗以終結。
自己看完的感覺,是覺得敘事有點混亂。
在批評工人生活處境時,雖偶對照著中產階級生活來看,
但對於工人生活的描寫,感覺非常地悲觀,並未呈現出共產主義的現想色彩,
(原本以為Kuhle Wampe象徵著一個左翼思想的樂園,但看起來也並非此)
到最後,陷於一味的鼓吹改變,卻也只能在片末走向黑暗之中。
(用與談人的話來說,作品呈現的有些冷調,如在對於婚姻、親人死亡時的距離感)
也因此,雖有左翼色彩,但與談人說該片仍被一些共產主義者所批評。
與談人一直強調,較之其左翼內容與工人運動間的關係,
本片更具特色的是,他在該時代中唯一的代表性,以及當中所呈現的左翼美學。
除了劇作家Brecht的色彩,及其內容所呈現的反布爾喬亞階級的描述,
該片Hanns Eisler的配樂,也運用了許多具反叛意味的音樂,而與該時代的影片有別。
我自己在開頭時也一度睡著,劇情也不甚吸引我。
不過,我覺得接近片末時,一段車上的辯論還蠻有趣的,大概是全片我覺得最精彩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