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名】Am Ende kommen Touristen
  • 【英譯】And Along Come Tourists
  • 【中譯】過客
  • 【年代】2007
  • 【導演】Robert Thalheim
  • 【編劇】Robert Thalheim, Bernd Lange, Hans-Christian Schmid
  • 【演員】Alexander Fehling, Ryszard Ronczewski, Barbara Wysocka, Piotr Rogucki, Rainer Sellien, Lena Stolze, Lutz Blochberger, Willy Rachow, Roman Gancarczyk, Adam Nawojczyk, Halina Kwiatkowska, Joachim Lätsch

2009.09.15

德語電影中,有太多與「東邊」(東歐、南歐、中亞)有關的情節。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不只是談東邊的東邊人,也不是談在德國的東邊人。

故事敘述一位德國青年,因為服替代役(片中翻成民事服役),
而到位於現今波蘭,過去惡名昭彰的Auschwitz(奧許維茲)集中營地區服役。
在當地青年旅館服務期間,所發生的故事。

(下涉劇情,不喜勿看)

德語片名意思為「最後來了觀光客」,實是個略具諷刺意味之名。
「集中營」及納粹相關議題,在戰後的反省中,實已變成觀光消費的產品,
這部片可以說,藉由一個德國青年回到Auschwitz,再反省現在的「反省」。

片子前半段,德國青年現身Auschwitz,實有趣的帶入現狀討論。
在Auschwitz,不只有服替代役的德國青年,尚有如德國觀光客、甚或是德國公司資本,
在這「對過去反省的今天」,這些角色,都不停地現身此地,並「消費」著過去。

開頭當地人的嘲諷,一方面像是揶揄過去,但卻慢慢地帶出後面的劇情。
(如在夜店,笑著說「德國人以民事軍隊身份回來了」。又如老人們說「德國人當司機」)

片子中段開始,則漸漸帶出「當地人」的無奈。
遭逢這些「德國人」,當地人變成觀光旅遊中的導遊、活標本,和資本中的勞工。
然而,諸如集中營殘存者,漸漸失去其生存於此的尊嚴。
工作的勞工,也因不符合德國資本的需要,而被迫退出職場。
導遊,也因為更好的機會,而終於得以離開這個她不想留著的地方。

故事主角,以一個德國人的身份,經歷片中這些前後的轉變。
將至片末,在遭遇幾次衝突後,他終於不忍想要離去。
然而,故事最後火車站遭逢觀光客,似點出了片名,也無奈地傾訴著改變的不可能。

看完全片,主角有些沒有表情的演出,帶給我無奈多過於對現狀的激昂憤怒。
如同納粹時代(雖然這個比喻,如片中所言非常侵犯性),德國人又再次地來到這裡,
然而,不同於過去,是伴隨著全球性發展的結構性力量,我們又如何力捥狂瀾呢?


[回首頁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