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8
昨天於台北飛往曼谷的飛機上,所欣賞的電影。
本片為2013年,在台灣口碑票房都有不錯成績的台灣電影。
故事敘述在辦桌文化勢徵的當代,辦桌之神蒼蠅師之女,
由台北回到南部家鄉,為了一圓一對老夫妻夢想,而開始著手一桌「古早菜」的故事。
這部片雖然以美食廚藝為主,但卻透過這個虛擬的夢幻故事,
串連著許多台灣常被強調的人情,以及點出了當代現實生活的諸般面相。
就美食廚藝篇,維基百科有論者,將其與『飲食男女』及香港『食神』比較。
不過我想到的,是日本動畫的『中華一番』小當家中,對美食廚藝的誇飾呈現。
本作也透過許多攝影技巧、人物神技的描寫、比賽及言語譬喻等,
而描繪出台灣辦桌文化中,各種菜色的特色與工夫。
我個人覺得最精彩的,還是電影中對許多人情味的呈現。
美食不只是美味好吃,更有趣的,隱含了許多人際關係的呈現。
詹小婉與葉如海間若有似無的男女情感、及其與父母親透過美食的聯結;
炒米粉所涉及的往年愛情故事與回憶、葉如海在蕃茄炒蛋的探究過程中追憶父親..等;
此外,無論是討債雙人組、鄰居競爭對手、流氓出身的鬼頭師...等,
雖然看似該是兇狠的角色,卻也都意外地呈現出台灣所強調的人情味。
而其他如召喚獸等人的協助,也皆描繪了這種台灣人際關係間,
即使素味平生卻易展開的特性。
不過同時,可能習慣電視劇的節奏,也或許是因為本片拍攝的調性,
感覺鏡頭在抓人物的情緒時,顯得有些急促,(沒有稍長時間去抓演員的情緒表現)
因而也會讓我觀來,覺得這部強調了許多人情味及人際關係,
卻顯得有些易形成卻很薄,不夠濃厚的感覺。
此外,另一特色是,描繪了許多當代台灣社會有的現象。
像是承繼了日本的「迷/宅」文化,召喚獸與網路串連的群體。
東南亞籍的外籍看護,也在虎鼻師的家中照護中出現,突顯當代台灣社會的現象之一。
有趣的是,無論是這些宅宅、外籍看護,到劇中的主角、甚或是議員等等,
結合上述的人情味所展開的,會讓我覺得看起來,大家都站在橫向的平等關係上,
雖然也可以批評其對於許多社會現象的無批判,但對於這樣一部娛樂作品似乎太過。
另外,以「台南」為主要場景的台灣味,在我看來的時候,
相較於上述的人情味及社會現象,本片反而沒這麼強烈與地方結合的意象。
有趣的是,葉如海的「北方16把刀料理醫生」這個稱號,雖然只出現一次,
但其描述的方式,將一般武俠小說等中文指涉「中國」北方的稱呼,
巧妙地將主體轉變成「台灣」北方的意思,其實微妙地具有台灣的共同體情感在其背後。
而至於劇中的許多笑點,尤其是言語的呈現等等,
似乎也需要許多在地的了解及言語掌握,才能理會。
本作的另一個娛樂性質頗高處,是其歌唱的地方,
相較於美聲等流行音樂,本片所呈現的是一種「俗擱有力」的地方氣質的「台灣性」。
「三八阿花吹喇叭」和「金罵沒ㄤ」令人印象深刻,其他配樂等也算可圈可點,
讓這部電影的趣味性更為提昇。(「三八阿花吹喇叭」這麼高度的性暗示,還真是意外)
另外,楊祐寧演出的葉如海,不只是閩南還是客家腔的「台灣國語」,
另類的「台灣性」似也引起不少討論,但就我聽起來,覺得非常的不自然,
但卻增添額外的討論及趣味吧。
相較於劇情及各種安排,演員的演出算是平凡表現。
並沒有那個角色的演出,讓我覺得特別驚豔;但也都算是忠實地表現出角色功能。
整體上,這是一部娛樂性甚高的電影,
美食特色、人情互動、歌唱對話等,都具有十分的趣味性及新鮮感,頗值一觀。 |